图书介绍
农村公共品供给模式研究【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 顾晓焱著 著
- 出版社: 武汉:武汉出版社
- ISBN:9787543073685
- 出版时间:2012
- 标注页数:158页
- 文件大小:79MB
- 文件页数:184页
- 主题词:农村-公共物品-供给制-研究-中国
PDF下载
下载说明
农村公共品供给模式研究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导论1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2
一 宏观研究背景2
(一)中央“一号文件”连续九年聚焦“三农”2
(二)胡锦涛关于工农发展关系的重要论断3
(三)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任务4
(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任务5
二 现实研究背景6
(一)农村基本社会保障、医疗保障建设取得成就6
(二)农村公共品质量与数量仍与城市存在很大差距7
三 研究意义9
(一)农村公共品建设是巩固农业重要基础地位的需要9
(二)农村公共品建设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需要10
(三)农村公共品建设是缩小城乡差距,增进社会总体福利水平的要求10
第二节 研究的理论背景与研究方法11
一 国外学者对公共品供给的相关研究11
(一)政府间供给主体的选择——财政分权理论14
(二)公共品最优供给水平的决定15
(三)多主体参与供给的研究15
二 国内学者对于农村公共品的相关研究17
(一)对于农村公共品范围、地位与作用的认识18
(二)农村公共品供给的优先次序与质量研究19
(三)农村公共品供给模式与机制理论19
三 综合述评22
第三节 研究方法、主要内容与创新点23
一 研究方法23
二 研究内容23
三 本书的创新点25
四 对相关概念和范畴的说明26
(一)公共品概念的界定26
(二)市场自愿供给主体概念界定26
第二章 农村公共品特征与分类28
第一节 公共品特征及其分类28
一 公共品的基本特征28
(一)公共品的“公共性”特征之一——非排他性28
(二)公共品的“公共性”特征之二——非竞争性29
(三)消费的非竞争性与非排他性的联系与区别30
(四)公共品的“公共性”特征之三——正外部性30
二 公共品的分类32
(一)用竞争性与排他性对公共品进行分类——纯公共品与准公共品32
(二)用竞争性与排他性程度对准公共品进一步分类33
(三)小结:公共品理论的意义34
第二节 农村公共品的概念界定与分类34
一 农村公共品概念界定34
二 农村公共品的基本特征与分类36
(一)农村公共品的基本特征36
(二)农村公共品分类38
第三节 农村公共品的动态性特征42
一 农村公共品的动态性特征的内涵43
二 影响农村公共品动态性的因素43
(一)技术发展造成公共品特征的动态性43
(二)经济发展造成公共品供给范围的动态变化43
(三)公共品非竞争性与非排他性的数量、空间动态性44
(四)需求的动态性决定了公共品供给的动态性44
(五)公共品供给质量的动态性45
三 公共品供给动态性的实证检验46
(一)公共品供给范围的动态性——瓦格纳法则46
(二)公共品供给主体的动态性特征——公共支出增长的发展模型46
四 农村公共品的动态性特征的本质47
第三章 农村公共品供给模式分析框架48
第一节 农村公共品供给制度的内涵48
一 现有的定义表述48
二 本书的基本界定49
三 农村公共品供给模式的具体内容49
(一)相关主体49
(二)链接机制50
(三)公共品供给模式的基本框架50
第二节 农村公共品供给模式的分析框架52
一 对特定社会经济环境的考察52
二 对供求主体的行为特征假设53
三 对制度安排与链接机制的考察53
四 评价制度安排的基本原则54
(一)公平性原则54
(二)效率原则55
第四章 农村公共品供给模式变迁56
第一节 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农村公共品供给模式56
一 制度背景56
(一)“政社合一”、“三级所有”、“队为基础”56
(二)“统收统支”的财政收支管理办法56
(三)工分制的分配计量方式57
(四)农产品统购统销57
(五)限制流动的口粮、户籍管理制度57
二 农村公共品供给制度安排58
(一)相关主体:人民公社、乡镇站所事业单位、农民58
(二)人民公社时期公共品供给的需求表达与决策机制58
(三)农村公共品供给的资金来源(成本分摊)59
(四)农村公共品使用及管理机制61
三 农村公共品供给案例61
(一)农业生产基础设施——水利设施案例61
(二)人民公社乌托邦——全面的供给制62
四 传统计划经济时期农村公共品供给模式评价65
第二节 经济转型期农村公共品供给模式与制度安排67
一 家庭承包责任制及相关制度背景67
(一)家庭承包责任制的基本内容67
(二)乡镇事业单位“简政放权”68
(三)中央财权上收,事权下移68
二 转型期农村公共品的供给制度安排69
(一)相关主体及链接关系69
(二)需求表达与决策机制71
(三)成本分摊机制(筹资机制)71
(四)使用管理机制72
三 经济转型期农村公共品供给模式评价73
第三节 新农村建设时期农村公共品供给现状74
一 实践中出现了农村公共品供给的多种模式74
(一)政府管制下私人资本经营75
(二)政府补贴私人资本经营75
(三)社区供给的“俱乐部”方式75
二 新农村建设时期农村公共品供给取得巨大进展75
三 新农村建设时期农村公共品供给存在的问题77
(一)医疗保险方面的问题78
(二)医疗卫生服务方面的问题78
(三)饮水质量差异78
(四)教育水平差距79
(五)供需结构失衡79
第四节 农村公共品供给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79
一 长期以来城乡分治、重城轻乡的公共品供给制度80
(一)长期以来的工农业“剪刀差”,剥夺了农业积累80
(二)国家财政资源配置的重心仍在城市80
(三)财政总量投入仍然不足81
二 供给主体单一,政府供给主体间职责划分不清83
(一)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职责划分不合理83
(二)基层政权职能弱化83
三 政府主导的“自上而下”的供给决策机制84
四 农村社区供给能力有限85
(一)村集体无力供给公共品85
(二)农民“自下而上”的需求表达机制未真正建立起来85
(三)促进农村发展和建设的多元投入机制没有建立起来86
(四)农村社区供给缺乏可持续的制度安排与资金来源86
第五章 农村公共品最优供给理论88
第一节 农村公共品供给中政府与市场的责任划分88
一 政府与市场的作用边界88
(一)农村公共品的动态性特征决定了政府与市场边界的动态性88
(二)政府与市场的基本边界划分89
二 政府间事权范围划分90
第二节 农村公共品最优供给水平的决定91
一 庇古均衡92
二 农村公共品供给与需求的局部均衡92
(一)农村纯私人产品的局部均衡分析93
(二)农村纯公共品的社会需求曲线94
(三)农村纯公共品的局部均衡——一种物品,两人模型94
三 农村公共品最优供给的一般均衡——萨缪尔森均衡95
四 农村公共品最优供给水平理论评述98
第三节 农村公共品政府供给效率模型99
一 林达尔均衡——政府供给公共品的最优效率解99
二 理想政府效率模型应满足的基本假设100
三 实际约束条件101
(一)政府需求表达机制的失败——阿罗不可能与集体选择失灵101
(二)政府官员“经济人”假定102
(三)税收效率损失的客观存在102
第四节 农村公共品市场供给效率模型103
一 林达尔均衡——市场自愿合作效率解103
二 理想市场效率模型应满足的基本假设103
三 实际约束条件104
(一)个体偏好显示困难——“搭便车”104
(二)社会公平性问题104
四 基于修正市场缺陷的社区供给模型105
(一)社区供给的可行性105
(二)社区供给的基本理论107
(三)社区供给机制108
第六章 农村公共品供给的基本模式109
第一节 农村公共品的基本供给模式及其比较109
一 政府供给模式的基本特征109
二 市场供给模式的基本特征110
三 政府供给模式与市场供给模式比较110
(一)政府供给模式的优点110
(二)政府供给模式的缺陷111
(三)市场供给模式的优点111
第二节 农村公共品混合供给模式112
一 农村公共品混合供给模式的基本表述113
二 混合供给模式的理论依据113
(一)“混合”可以发挥政府与市场的各自比较优势113
(二)准公共品构成了农村公共品的主要内容114
(三)产权界定使混合供给成为可能116
三 混合供给的现有具体模式117
四 农村公共品混合供给的基本方式118
(一)农村公共品供给中多主体混合118
(二)农村公共品供给资金来源的多渠道119
(三)农村公共品供给多种方式混合119
(四)农村公共品的生产和管理制度混合119
第三节 影响农村公共品供给模式选择的基本因素120
一 宏观影响因素120
(一)经济社会发展阶段120
(二)政策制度环境121
二 微观影响因素122
(一)物品产出的可监测性122
(二)公共品的非排他性强弱123
(三)产品组合效率的高低123
(四)生产者进入的积极性123
(五)外部性的强弱124
(六)农民对同类物品需求的差异化程度124
(七)信息可获取性124
第四节 湖北省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案例127
一 背景127
二 湖北省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面临的基本形势与任务128
三 湖北省农村饮水安全分阶段工作目标及任务完成情况129
四 湖北省农村饮水安全供给制度安排130
(一)湖北省委、省政府主导决策规划130
(二)多元化的资金筹集机制131
(三)多种营运与监督管理模式的运用132
五 案例评述134
(一)分类供给(分类确定不同的供给模式)134
(二)逐步推进135
(三)明晰产权135
(四)存在的问题135
(五)改进的方向137
第七章 促进农村公共品供给模式优化的对策建议139
第一节 完善政府主导下的混合供给模式139
一 加大公共财政投入,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141
二 分类别制定公共品国家标准142
三 合理划分政府间事权,明确各级政府职责142
四 积极引导其他主体参与供给过程144
五 制度创新,促进多主体参与、多资金投入145
六 根据实际需要和政府的财力有次序地提供146
七 激励农民参与公共品的供给过程147
(一)农民参与农村公共品供给的决策过程147
(二)农民参与农村公共品供给的生产监督过程148
(三)农民参与农村公共品供给的生产管理过程148
第二节 促进农村社区供给模式发展149
一 赋予农民充分的民主权利149
二 重视社会资本在社区供给中的重要性150
三 政府应对社区供给模式积极支持引导151
参考文献153
热门推荐
- 2966351.html
- 1987668.html
- 299656.html
- 426046.html
- 2845552.html
- 28426.html
- 75272.html
- 3352850.html
- 2757588.html
- 1570047.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151522.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705992.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80304.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618147.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868466.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539290.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379265.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626712.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421939.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2184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