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区域可持续发展 基于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视角【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区域可持续发展 基于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视角
  • 王黎明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 ISBN:7501741530
  • 出版时间:1998
  • 标注页数:269页
  • 文件大小:17MB
  • 文件页数:280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区域可持续发展 基于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视角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内容简介1

序2

上篇 理论与方法3

第一章 引论3

§1.1 人地关系——古老而崭新的命题3

§1.2 可持续发展——人地关系研究新热点4

§1.3 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理论与区域可持续发展6

§1.4 几个基本问题7

1.4.1 区域可持续发展哲学透视的视角8

1.4.2 人地关系研究中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8

1.4.4 人地系统演替机理研究10

1.4.5 人地系统研究方法论10

1.4.6 区域可持续发展实践研究12

2.1.1 关于“范式”理论14

第二章 现代人地关系范式论14

§2.1 人地关系范式的概念14

2.1.2 人地关系、人地关系论与人地关系范式15

§2.2 人地关系理论的演替及其科学形态16

2.2.1 人地关系理论的演替16

§2.3 现代人地关系科学范式的体系结构26

2.3.1 人地关系范式体系的内容26

2.3.2 人地关系范式的特征28

2.3.3 人地关系范式的作用29

2.3.4 人地关系“范式”“科学共同体”“疑点”三体运动31

§2.4 区域可持续发展的规范与实证属性32

2.4.1 可持续发展与人地关系范式32

2.4.2 可持续发展的规范属性33

2.4.3 可持续发展的实证属性41

§3.1 人地系统的基本特征43

第三章 人地系统演替机制论43

3.1.1 人地系统是“有人参与”的系统43

3.1.2 人地系统是开放的复杂巨系统45

3.2.1 分析思路49

3.2.2 区域生态位50

3.2.3 “发展位”的探讨53

3.2.4 人地系统演化轨迹59

3.2.5 人地系统演替的基本约束60

3.2.6 人地系统的确定性、随机性与不确定性特征及其控制60

3.2.7 社会经济活动的地域过程与发展位的关系62

第四章 人地系统研究方法论64

§4.1 人地系统研究的传统系统方法论65

4.1.1 人地系统研究的硬系统方法论66

4.1.2 人地系统研究的软系统方法论67

4.1.3 人地系统研究的系统动力学方法论70

§4.2 系统科学的近今发展对人地系统研究的影响72

4.2.1 决策室(Decision Room)73

4.2.2 分布式人工智能(DAI)与群决策支持系统(GDSS)74

4.2.3 论坛(FOrum)构想75

4.2.4 Shinayaka系统方法论75

4.2.5 综合集成研讨厅体体系(HWME)76

§4.3 基于综合集成技术的方法论基本思路79

4.3.1 建立方法论体系的必要性与可能性79

4.3.2 方法论的基本思路81

4.4.1 研讨厅体系的定义83

§4.4 人地系统综合集成研讨厅体系83

4.4.2 研讨厅的内部结构与功能84

4.4.3 研讨厅的网络结构89

4.4.4 研讨厅体系的实施战略90

第五章人 地系统PRED构型论93

§5.1 人地关系系统的主要构型94

5.1.1 生态学构型94

5.1.3 灾害学构型95

5.1.4 气候学构型95

5.1.2 环境学构型95

5.1.1 地理学构型95

§5.2 面向PRED问题的人地系统构型95

5.2.1 PRED问题、PRED系统与PRED构型96

5.2.3 区域PRED系统的基本结构关系分析97

5.2.4 区域PRED构型的基本方法与工作步骤99

5.3.1 PRED集成化仿真模型系统的设计思想105

§5.3 PRED集成化仿真模型系统105

5.3.2 模型系统总体框架111

§5.4 PRED构型的主要模型111

5.4.1 综合模型111

5.4.2 人口模型112

5.4.3 资源模型115

5.4.4 环境模型120

5.4.5 经济模型121

§5.5 PRED决策支持系统124

5.5.1 PRED决策过程的非结构化特征124

5.5.2 决策支持系统的基本结构126

§5.6 PRED的监测与预警130

5.6.2 预警系统设计的技术路线130

5.6.1 PRED预警的概念与功能130

§5.7 区域PRED协调模式133

5.7.1 PRED协调模式的概念133

5.7.2 PRED协调模式的设计与仿真135

5.7.3 PRED协调模式综合评价指标体系137

5.7.4 系统灵敏度分析与政策措施141

第六章 区域形象论142

§6.1 关于对区域的人文关怀142

6.1.1 区域研究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142

6.1.2 人地关系认识论中的人文关怀传统143

6.1.3 可持续发展与人文关怀145

6.1.4 区域形象:科学理性与人文关怀结合的一种实践147

6.2.1 区域形象的定义与特点148

§6.2 区域形象战略研究148

6.2.2 区域形象与区域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关系150

6.2.3 区域形象的功能151

6.2.4 区域形象系统的结构152

6.2.5 区域形象评价体系156

6.2.6 区域形象设计的技术路线157

6.2.7 几点说明158

下篇 实践研究163

第七章 山东省PRED系统的历史、现状及跨世纪面临的问题163

§7.1 山东省概况163

7、1.1 人口及经济大省地位163

7.1.2 优越的区位条件164

7.1.3 PRED问题突出164

§7.2 山东省PRED历史背景分析166

7.2.1 从历史人口数据分析入手166

7.2.2 山东省历史发展过程分析167

7.2.3 自然灾害及战争在历史上是首要的破坏问题170

7.2.4 人口始终是山东社会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171

§7.3 山东省PRED现状及跨世纪面临的问题172

7. 3.1 人口问题分析172

7.3.2 发展问题分析180

7.3.3 资源问题分析191

7.3.4 环境问题分析199

7.3.5 区域发展的不平衡性205

第八章 山东省跨世纪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对策211

§8.1 可持续发展是必要的战略选择211

8.1.1 快速发展是保证跨世纪社会经济可持续性的前提211

8.1.2 资源可持续利用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基础212

8.1.3 区域可持续发展还应注重谋求社会的可持续发展212

§8.2 山东省跨世纪人口增长模式212

8.2.1 人口增长模式要点212

8.2.2 人口增长模式选择的主要依据214

8.2.3 关于人口政策的几点看法218

§8.3 山东省跨世纪经济发展模式219

8.3.1 经济发展模式要点219

8.3.2 经济发展模式的主要依据223

2.2.2 人地关系理论科学形态的讨论23

§8.4 山东省跨世纪自然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模式231

8.4.1 主要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模式要点,二,231

8.4.2 自然资源价值化及其区域效应分析233

§8.5 山东省跨世纪区域开发模式245

8.5.1 区域开发模式要点245

8.5.2 山东省区域开发模式的选择依据246

§8.6 山东省PRED协调区划分的构想250

8.6.1 关于PRED协调区的基本观点250

8.6.2 山东省PRED协调区251

结语255

主要参考文献261

跋268

§3.2 人地系统演替的动力学机制49

1.4.3 人地关系的科学范式研究9

5.2.2 PRED构型的特征9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