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临床神经解剖学【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 芮德源,朱雨岚,陈立杰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 ISBN:9787117211987
- 出版时间:2015
- 标注页数:827页
- 文件大小:200MB
- 文件页数:845页
- 主题词:神经系统-人体解剖学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临床神经解剖学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神经系统的发生概述1
第一节 神经管的形成和演变1
一、神经管的形成1
二、神经管的组织分化2
三、脑泡的形成和原始分野3
四、神经系统各部的发生5
(一)中枢神经系统各部的发生5
(二)周围神经系统各部的发生12
(三)内脏神经的发育14
第二节 神经嵴的形成和演变14
第三节 中枢神经系统发生的主要畸形15
一、概述15
(一)常见的致畸因素16
(二)病理和临床表现16
二、神经管和神经嵴发育异常导致先天性畸形21
(一)颅裂畸形21
(二)脊柱裂和有关畸形23
三、先天性脑积水26
四、脑局部缺如29
五、小型脑与巨型脑31
六、颅狭窄症31
(一)尖头畸形31
(二)扁头畸形32
(三)舟状头畸形32
(四)斜头畸形32
(五)三角头畸形33
(六)Crouzon狭颅症33
(七)Apert型颅面狭窄症33
七、枕骨大孔区的先天畸形33
(一)颅底压迹33
(二)扁平颅底36
(三)寰椎枕化37
(四)寰枢椎脱位37
(五)颈椎融合37
(六)小脑扁桃延髓下疝37
(七)Dandy-Walker畸形37
(八)精神发育迟滞38
(九)脑性瘫痪38
第二章 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和功能39
第一节 神经系统的区分39
第二节 神经系统的组成41
一、神经元41
(一)神经元的形态41
(二)神经元的结构42
(三)神经元的分类44
二、突触45
(一)突触的基本形态结构45
(二)突触的超微结构46
三、神经胶质54
(一)中枢神经系统的胶质细胞55
(二)周围神经系统的胶质细胞61
四、神经纤维和神经61
(一)神经纤维61
(二)神经64
五、神经末梢65
(一)感觉神经末梢65
(二)运动神经末梢67
六、神经纤维的溃变与再生70
(一)溃变70
(二)再生70
第三节 神经系统的基本活动方式71
一、反射弧71
(一)反射弧的组成71
(二)中间神经元的排列方式及其意义71
(三)反射的种类72
二、中枢的兴奋和抑制73
第三章 神经组织的变性、再生和移植74
第一节 周围神经组织的变性和再生74
一、周围神经的变性74
(一)顺行性变性74
(二)逆行性溃变76
(三)跨神经元溃变76
二、周围神经的再生76
(一)再生的形态变化76
(二)影响再生的因素77
第二节 中枢神经的损伤、修复和再生78
一、中枢神经损伤后的变化78
(一)中枢神经纤维的顺行性变性78
(二)中枢神经纤维的逆行性变性78
(三)跨神经元变性78
二、中枢神经的可塑性和再生78
(一)神经胶质细胞对中枢神经再生的影响79
(二)神经营养因子与中枢神经再生79
(三)外周神经移植术能促使中枢神经再生81
第三节 神经细胞与凋亡81
一、神经细胞凋亡的形态学变化82
(一)第一阶段82
(二)第二阶段82
(三)第三阶段82
二、细胞凋亡与细胞程序性死亡83
三、神经细胞凋亡的基因调控83
(一)抑制细胞凋亡的基因调控83
(二)诱导细胞凋亡的基因调控83
四、细胞凋亡与神经系统疾病84
(一)神经细胞凋亡84
(二)细胞凋亡与神经疾病84
(三)治疗价值85
第四节 神经干细胞86
一、干细胞与神经干细胞的概念86
(一)干细胞86
(二)神经干细胞87
二、神经干细胞的来源与分布87
(一)神经干细胞的分布87
(二)神经干细胞的来源87
三、神经干细胞的生物学特性87
(一)自我更新能力87
(二)多种分化潜能88
(三)两种分裂方式88
(四)神经干细胞的标志88
四、神经干细胞的增殖分化及影响因素89
(一)神经干细胞的增殖89
(二)神经干细胞的分化89
五、神经干细胞的应用研究90
(一)供移植用神经干细胞的来源90
(二)神经干细胞移植治疗神经系统疾病90
第四章 脊髓、脊神经和内脏神经100
第一节 脊髓的形态、位置和被膜100
一、脊髓的外形100
二、脊髓的位置及其与脊柱的关系100
(一)脊柱的形态100
(二)脊髓的位置和脊髓节与椎骨的关系112
三、脊髓的被膜113
第二节 脊神经115
一、脊神经根及其病变症状116
二、脊神经的分支概况116
(一)脊神经后支116
(二)脊神经前支117
三、颈丛及其病变综合征118
(一)颈丛浅支118
(二)颈丛深支119
(三)颈丛交通支120
四、臂丛及其病变综合征121
(一)臂丛锁骨上部的分支及其病变综合征121
(二)臂丛锁骨下部的分支及其病变综合征122
(三)臂丛的毗邻及其病变综合征133
五、肋间神经及其病变综合征137
六、腰丛及其病变综合征137
(一)髂腹下神经和髂腹股沟神经138
(二)生殖股神经138
(三)股外侧皮神经139
(四)股神经139
(五)闭孔神经139
七、骶丛及其病变综合征140
(一)骶丛的短分支140
(二)骶丛的长分支142
八、脊神经对四肢皮肤和肌肉的分布概况147
(一)四肢皮肤的神经分布147
(二)四肢肌的功能、检查法和神经支配147
(三)四肢主要关节运动的肌肉及其神经支配174
第三节 内脏神经周围部分181
一、内脏运动神经181
(一)交感神经182
(二)副交感神经187
(三)交感神经与副交感神经在形态和功能上的比较188
(四)主要内脏的自主神经支配188
二、内脏感觉神经192
三、某些内脏反射及其病变症状194
(一)立毛反射194
(二)皮肤血管反射194
(三)膀胱反射及其异常194
(四)直肠反射及其异常198
(五)性反射及其异常200
第四节 脊髓的内部结构201
一、脊髓的灰质核团及其病变综合征201
(一)脊髓前角及其病变综合征201
(二)脊髓后角及其病变综合征205
(三)脊髓侧角及其病变综合征206
二、脊髓的白质传导束及其病变综合征206
(一)脊髓上行传导束及其病变综合征207
(二)脊髓下行传导束及其病变综合征214
(三)脊髓各传导束的相互位置关系和脊髓半离断综合征218
三、脊髓定位诊断的解剖要点219
第五节 脊髓节219
一、脊髓节与皮肤节段性分布的关系219
二、脊髓节与肌肉节段性分布的关系219
三、脊髓节与内脏的节段性神经支配关系222
四、脊髓各节段的病变综合征228
(一)脊髓上颈段(T1~T4)综合征及其解剖基础228
(二)脊髓颈膨大(C5~T1)综合征及其解剖基础228
(三)脊髓胸段(T2~T12)综合征及其解剖基础230
(四)脊髓腰膨大(L2~S2)综合征及其解剖基础230
(五)脊髓圆锥(S3~Co)综合征及其解剖基础230
(六)马尾综合征及其解剖基础231
第六节 脊髓的反射功能和病理反射234
一、脊髓的躯体反射234
(一)节段内反射和节段间反射235
(二)牵张反射235
(三)浅反射237
(四)病理反射237
(五)联合运动239
二、脊髓的内脏反射239
三、脊髓休克期反射变化的原理240
第七节 脊髓的血管240
一、脊髓的动脉分布及其闭塞综合征240
(一)脊髓动脉的髓外分布状况240
(二)脊髓动脉的髓内分布状况及其闭塞综合征241
二、脊髓的静脉回流及其临床意义244
(一)脊髓的静脉244
(二)脊柱的静脉244
(三)脊髓和脊柱静脉与其他静脉的交通关系及其临床意义245
第五章 脑干和脑神经247
第一节 脑干的一般形态247
一、脑干腹侧部的形态247
二、脑干背侧部的形态248
第二节 脑干的主要传导束及有关核团249
一、脑干内的主要感觉传导束249
(一)薄束核、楔束核和内侧丘系249
(二)脊髓丘脑束251
二、脑干内的锥体束251
(一)皮质脊髓束252
(二)皮质脑干束253
三、脑干内的锥体外路传导束255
(一)皮质脑桥小脑束255
(二)红核、黑质和有关传导束255
(三)顶盖和有关传导束256
(四)橄榄核群和有关传导束257
第三节 脑神经和脑干的反射功能257
一、脑神经核的概况258
二、颅底结构及其与脑神经的关系258
(一)颅前窝262
(二)颅中窝262
(三)颅后窝262
三、嗅神经和视神经262
(一)嗅神经262
(二)视神经262
四、支配眼肌的神经——动眼神经、滑车神经和展神经264
(一)眼肌及其麻痹症状264
(二)动眼神经及其病变综合征271
(三)滑车神经及其病变综合征274
(四)展神经及其病变综合征275
(五)以动眼、滑车和展神经为主的联合病变综合征276
(六)动眼、滑车和展神经的核上联系及其病变综合征278
五、前庭蜗神经282
(一)前庭神经及其病变综合征282
(二)蜗神经(听神经)及其病变综合征290
六、三叉神经及其病变综合征292
(一)三叉神经及其核下性病变综合征292
(二)三叉神经核群及其核性病变综合征297
(三)三叉神经的核上联系及其病变症状298
七、面神经及其病变综合征299
(一)面神经核群和核性病变综合征299
(二)面神经的周围部和核下性病变综合征301
(三)面神经的核上联系和核上性病变综合征306
八、后四对脑神经——舌咽神经、迷走神经、副神经和舌下神经309
(一)舌咽神经和迷走神经及其病变综合征309
(二)副神经及其病变综合征316
(三)舌下神经及其病变综合征318
(四)后四对脑神经的联合病变综合征320
九、脑干的反射功能321
(一)脑干的深反射321
(二)脑干的浅反射322
(三)脑干的内脏反射——瞳孔反射323
第四节 脑干内部结构及其病变综合征324
一、延髓的内部结构及其病变综合征325
(一)平锥体交叉部的延髓内部结构325
(二)平丘系交叉部的延髓内部结构326
(三)平橄榄中部的延髓内部结构327
(四)平延髓最上部的延髓内部结构328
(五)橄榄前综合征328
(六)延髓后外侧综合征329
(七)延髓橄榄体综合征330
(八)橄榄后综合征330
二、脑桥的内部结构及其病变综合征332
(一)平展神经核和面神经核的脑桥下部结构332
(二)平三叉神经根的脑桥上部结构332
(三)脑桥基底内侧综合征334
(四)脑桥基底外侧综合征334
(五)脑桥被盖综合征334
三、中脑的内部结构及其病变综合征336
(一)平下丘的中脑下部结构336
(二)平上丘的中脑上部结构336
(三)动眼神经交叉性锥体束综合征338
(四)动眼神经交叉性黑质综合征338
(五)动眼神经交叉性红核综合征338
(六)四叠体综合征339
第五节 脑干网状结构340
一、脑干网状结构的概念340
二、脑干网状结构的特点341
(一)解剖学特点341
(二)生理学特点342
三、脑干网状结构的分区和主要核团342
(一)延髓下段网状结构的主要核团342
(二)延髓上段和脑桥下段网状结构的主要核团344
(三)脑桥上段网状结构的主要核团346
(四)中脑网状结构的主要核团347
(五)脑干网状结构主要核团的分群348
四、脑干网状结构的纤维联系348
(一)网状结构与脊髓的纤维联系348
(二)网状结构与小脑的纤维联系350
(三)网状结构与间脑的纤维联系350
(四)网状结构与大脑的纤维联系350
(五)网状结构与脑干其他结构的纤维联系350
五、脑干网状结构的功能及其病变症状351
(一)脑干网状结构对躯体运动的调节作用及其病变综合征351
(二)脑干网状结构对躯体感觉的控制353
(三)脑干网状结构对大脑皮质兴奋性的影响及其病变综合征353
(四)脑干网状结构对内脏活动的调节作用及其病变症状354
(五)脑干网状结构对内分泌腺活动与生物节律的影响357
(六)脑干网状结构对睡眠、觉醒、意识状态的影响358
(七)脑干网状结构与高级神经活动359
第六章 间脑360
第一节 丘脑363
一、丘脑的核团363
(一)丘脑前核群364
(二)丘脑内侧核群365
(三)丘脑外侧核群367
(四)髓板内核群369
(五)丘脑后核群369
二、丘脑的纤维联系和功能370
(一)古丘脑的纤维联系和功能370
(二)旧丘脑和新丘脑的纤维联系和功能370
三、丘脑综合征372
(一)丘脑病变的症状373
(二)丘脑病变综合征373
第二节 丘脑上部374
一、丘脑髓纹374
二、缰三角374
三、缰核374
四、松果体375
五、后连合375
六、连合下器375
第三节 丘脑底部377
一、丘脑底核377
二、未定带379
三、被盖区或红核前区380
四、豆核束380
五、豆核襻380
六、苍白球下丘脑束381
七、底丘脑束381
八、后屈束381
第四节 丘脑下部381
一、丘脑下部的外形及概述381
二、丘脑下部的核团及分区382
(一)丘脑下部的分区383
(二)丘脑下部的核团383
三、丘脑下部的纤维联系386
(一)传入联系387
(二)传出联系389
(三)丘脑下部与垂体的神经内分泌联系390
四、丘脑下部的功能393
(一)丘脑下部对内脏神经系统的调节393
(二)丘脑下部对体温的调节393
(三)丘脑下部对摄食及代谢的调节395
(四)丘脑下部对血浆渗透压、血容量及水摄入的调节395
(五)丘脑下部对睡眠的调节398
(六)丘脑下部对情绪行为的调节398
(七)丘脑下部对昼夜节律的调节398
(八)丘脑下部对光及节律的调节399
(九)丘脑下部对生殖功能的调节400
(十)丘脑下部的二态现象与性别及性定向的关系401
(十一)成体丘脑下部的可塑性401
五、丘脑下部的功能障碍及有关疾病401
(一)神经-内分泌型402
(二)自主-血管型和自主-内脏型403
(三)体温调节障碍型403
(四)睡眠-醒觉障碍型403
(五)假神经衰弱和精神病型404
(六)下丘脑癫痫(间脑癫痫)404
(七)神经营养障碍型404
(八)神经肌肉型404
六、第三脑室404
(一)解剖学404
(二)第三脑室与丘脑下部之间存在密切的结构和功能关系404
第七章 小脑的解剖生理及定位诊断408
第一节 小脑的解剖生理408
一、小脑的外形408
(一)小脑的上面408
(二)小脑的下面408
(三)小脑的功能分叶409
(四)小脑脚411
二、小脑的内部结构412
(一)小脑皮质412
(二)小脑白质413
(三)小脑中央核群414
三、小脑脚414
(一)小脑下脚415
(二)小脑中脚416
(三)小脑上脚416
四、小脑的纤维联系416
(一)古小脑的纤维联系417
(二)旧小脑的纤维联系418
(三)新小脑的纤维联系420
(四)小脑与其他脑组织的联系总结422
五、小脑的功能424
(一)小脑的功能定位424
(二)古(原始)小脑、旧小脑、新小脑的功能424
第二节 小脑病变的定位诊断426
一、小脑病变的症状及体征426
(一)共济失调426
(二)平衡障碍427
(三)肌张力减低431
(四)动作性震颤431
(五)语言障碍431
(六)眼球震颤431
(七)低估重量431
(八)肌阵挛431
二、小脑病变的定位诊断433
(一)小脑蚓部病变的定位诊断433
(二)小脑半球病变的定位诊断434
(三)小脑脚病变的定位诊断435
第八章 大脑437
第一节 大脑半球的外形437
一、外部形态437
(一)大脑半球的三个面437
(二)大脑半球的三个缘438
(三)大脑半球的四个极438
(四)大脑半球的六个叶438
二、主要的沟、裂438
(一)大脑外侧裂438
(二)中央沟439
(三)顶枕裂439
(四)距状裂439
(五)扣带沟439
(六)侧副裂439
三、各叶的沟、回440
(一)额叶440
(二)顶叶440
(三)枕叶440
(四)颞叶441
(五)岛叶441
(六)边缘叶441
第二节 大脑半球的内部结构442
一、大脑皮质442
(一)大脑皮质的神经元443
(二)大脑皮质内的神经纤维444
(三)大脑皮质的分层445
(四)大脑皮质神经元间的联系446
(五)大脑皮质的分类、分区、分型、构筑和功能定位的概念446
(六)大脑皮质各叶的主要功能定位452
二、皮质下基底神经节与神经束468
(一)基底神经节468
(二)皮质下神经束474
第三节 大脑半球病变的临床表现478
一、额叶病变的临床表现及定位诊断479
(一)额叶背外侧面病变的临床表现及诊断479
(二)额叶底面病变的临床表现与定位诊断481
(三)额极病变的临床表现与定位诊断482
二、顶叶病变的临床表现与定位诊断482
三、颞叶病变的临床表现与定位诊断484
(一)感觉性失语症484
(二)听觉障碍484
(三)命名性(健忘性)失语症484
(四)嗅觉与味觉障碍484
(五)记忆障碍484
(六)音乐功能障碍485
(七)视野缺损485
(八)眼球同向运动障碍485
(九)颞叶癫痫485
(十)颞叶病变的远隔部位症状485
四、枕叶病变的临床表现与定位诊断485
(一)视野缺损485
(二)视幻觉487
(三)视觉认识不能症488
五、岛叶(脑岛)病变的临床表现与定位诊断488
六、边缘叶(系统)病变的临床表现与定位诊断488
(一)Korsakoff综合征488
(二)Klüver-Bucy综合征489
(三)精神症状或痴呆489
(四)颞叶癫痫489
七、基底神经节病变的临床表现与定位诊断489
八、胼胝体病变的临床表现与定位诊断489
(一)精神障碍489
(二)失用症489
(三)假性延髓麻痹489
(四)言语与运动性共济失调490
九、内囊病变的临床表现与定位诊断490
(一)内囊病变的症状490
(二)内囊病变的定位490
十、大脑半球各部位病变的临床表现490
第九章 嗅脑和边缘系统493
第一节 嗅脑和边缘叶的外形和结构494
一、嗅球494
(一)嗅球内的神经元494
(二)嗅球的分层494
二、嗅束、嗅三角和嗅纹495
三、前穿质496
四、隔区496
(一)隔区的位置与核团划分496
(二)隔区的纤维联系496
(三)隔区的功能497
(四)伏隔核497
五、杏仁复合体497
(一)杏仁复合体的分群497
(二)杏仁复合体的纤维联系498
(三)杏仁复合体的功能500
(四)杏仁复合体与临床500
六、梨状叶502
七、前连合502
八、基底前脑502
(一)基底前脑的位置及核群502
(二)基底前脑的纤维联系504
(三)基底前脑与临床504
第二节 嗅觉传导径路和反射径路505
一、嗅觉传导径路505
二、嗅觉反射径路506
(一)缰核-脚间核-被盖背侧核-背侧纵束径路506
(二)前穿质-隔核-前脑内侧束径路506
(三)杏仁复合体-隔区、下丘脑-前脑内侧束径路506
第三节 海马结构506
一、海马结构的外形507
(一)胼胝体上回和束状回507
(二)齿状回507
(三)海马507
(四)下托507
二、海马结构的皮质构造508
(一)海马皮质的构造508
(二)齿状回皮质的构造509
(三)梨状区的皮质构造509
三、海马结构的纤维联系509
(一)海马结构与大脑皮质的联系509
(二)海马结构的皮质下联系510
(三)海马结构的内部环路513
四、海马结构的功能514
第四节 边缘系统514
一、边缘系统的概念514
二、边缘系统的形态结构514
(一)边缘系统的皮质部515
(二)边缘系统的皮质下部517
(三)边缘系统各部间的纤维联系518
三、边缘系统的功能521
(一)嗅觉521
(二)自主性功能522
(三)情绪522
(四)记忆523
(五)躯体运动524
(六)性行为524
(七)对大脑皮质电活动和一般行为的影响524
(八)调节睡眠和觉醒周期524
四、临床意义524
(一)Korsakoff综合征524
(二)Klüver-Bucy综合征524
(三)缺氧性脑病524
(四)颞叶癫痫524
(五)药理学应用525
(六)精神外科学应用525
第十章 脑和脊髓的主要传导束526
第一节 感觉传导路527
一、一般躯体感觉传导路527
(一)浅部感觉传导路527
(二)深部感觉传导路530
(三)压觉传导路533
(四)实体觉的传导路533
(五)一般感觉传导路各不同部位损害时的临床表现533
二、特殊感觉传导路538
(一)视觉传导路538
(二)听觉传导路547
(三)平衡觉传导路550
三、内脏感觉传导路560
(一)一般内脏感觉传导路560
(二)特殊内脏感觉传导路564
第二节 运动传导路566
一、躯体运动传导路566
(一)锥体路566
(二)锥体外路573
二、内脏运动传导路592
(一)一般内脏运动传导路592
(二)特殊内脏运动传导径路593
第十一章 脑和脊髓的被膜及脑屏障594
第一节 脑和脊髓的被膜594
一、脊髓的被膜594
(一)硬脊膜594
(二)脊髓蛛网膜595
(三)软脊膜595
二、脑被膜597
(一)硬脑膜597
(二)脑蛛网膜607
(三)软脑膜612
第二节 脑屏障与室周器官612
一、脑屏障系统612
(一)脑屏障的概念和分类612
(二)血脑屏障613
(三)血-脑脊液屏障615
(四)脑脊液-脑屏障616
(五)周围神经的屏障616
(六)脑屏障的生理学意义和影响脑屏障的某些因素616
(七)常见疾病的血脑屏障破坏618
二、室周器官623
(一)终板血管器623
(二)穹隆下器623
(三)正中隆起624
(四)连合下器624
(五)松果体隐窝625
(六)最后区625
(七)脉络丛625
(八)室周器官的生理意义627
第十二章 脑室系统和脑脊液629
第一节 脑室系统631
一、各脑室的位置和形态631
(一)侧脑室631
(二)第三脑室634
(三)中脑水管636
(四)第四脑室636
(五)中央管638
(六)脑室造影与颅脑局部定位法639
二、脑室壁639
(一)室管膜640
(二)室管膜下层和间质层641
(三)脑室壁的功能641
第二节 脑脊液642
一、脑脊液的成分642
二、脑脊液的产生642
三、脑脊液的检查与症状647
第十三章 脑和脊髓的血管653
第一节 概述653
第二节 颈内动脉系统657
一、颈内动脉657
(一)解剖657
(二)正常颈内动脉造影的解剖分段663
(三)病变时的临床表现664
二、颈内动脉的主要分支666
(一)颈内动脉颈动脉管段的分支666
(二)颈内动脉海绵窦段的分支667
(三)眼动脉667
(四)后交通动脉673
(五)脉络膜前动脉674
(六)大脑前动脉677
(七)大脑中动脉688
第三节 椎-基底动脉系统700
一、椎动脉701
(一)解剖701
(二)病变时的临床表现702
二、椎动脉的主要分支704
(一)脑膜支704
(二)脊髓后动脉705
(三)脊髓前动脉706
(四)小脑后下动脉709
(五)延髓动脉717
三、基底动脉718
(一)解剖718
(二)病变时的临床表现719
四、基底动脉的主要分支722
(一)脑桥支722
(二)内听动脉725
(三)小脑前下动脉726
(四)小脑中下动脉730
(五)小脑上动脉730
(六)大脑后动脉734
第四节 脑动脉的侧支循环和脑盗血综合征745
一、脑动脉的侧支循环748
(一)脑底动脉环748
(二)其他脑动脉侧支循环途径755
二、脑盗血综合征759
(一)锁骨下型盗血综合征及其解剖学基础759
(二)颈内-颈内型盗血综合征及其解剖学基础759
(三)颈内-椎基型或椎基-颈内型盗血综合征及其解剖学基础760
(四)颈外型盗血综合征及其解剖学基础760
(五)皮质吻合型盗血综合征及其解剖学基础760
第五节 脑各部血液供应761
一、大脑皮质761
(一)血液供应761
(二)病变时的临床表现762
二、基底节和内囊762
(一)血液供应762
(二)病变时的临床表现763
三、丘脑764
(一)血液供应764
(二)病变时的临床表现765
四、丘脑下部的血液供应766
(一)前群766
(二)中群766
(三)后群766
五、脑干的血液供应及病变时的临床表现766
(一)延髓的血液供应及病变时的临床表现767
(二)脑桥的血液供应及病变时的临床表现770
(三)中脑的血液供应及病变时的临床表现771
六、小脑的血液供应及病变时的临床表现773
(一)小脑上动脉的血液供应及病变时的临床表现774
(二)小脑前下动脉的血液供应及病变时的临床表现774
(三)小脑中下动脉的血液供应及病变时的临床表现776
(四)小脑后下动脉的血液供应及病变时的临床表现776
七、视束、视辐射和视觉皮质的血液供应及病变时的临床表现777
(一)血液供应777
(二)闭塞综合征777
第六节 脑静脉系统778
一、脑的浅静脉779
(一)大脑的浅静脉779
(二)脑干和间脑的浅静脉786
二、脑的深静脉790
(一)大脑大静脉系790
(二)基底静脉系795
三、硬膜窦796
(一)上矢状窦797
(二)下矢状窦799
(三)直窦799
(四)横窦799
(五)乙状窦799
(六)窦汇800
(七)枕窦800
(八)海绵窦800
(九)颅底其他诸窦803
(十)板障静脉和导静脉804
附:脑各部血液供应提纲805
参考文献807
索引810
热门推荐
- 413489.html
- 1558620.html
- 2349453.html
- 540397.html
- 3131651.html
- 809989.html
- 200514.html
- 1095619.html
- 1924027.html
- 1306668.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289720.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587834.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566191.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377588.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606711.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789441.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198147.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809554.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62546.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3259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