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文章论【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 (日)佐藤一郎著;赵善嘉译 著
- 出版社: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 ISBN:7532519945
- 出版时间:1996
- 标注页数:306页
- 文件大小:11MB
- 文件页数:320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中国文章论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中译本序 顾易生1
中译本前言 佐藤一郎1
第一章 总论1
一、文章1
(一)前言1
(二)文章诸体8
(三)辞赋、骈文、古9
(四)古文诸体18
二、古文19
(一)所谓古文19
(二)古文的内容与性格22
(三)古文与中国语的特性25
(四)议论体与叙事体29
(一)现代日本的文章39
一、唐宋八家文论39
第二章 唐宋文39
(二)明治与清末的文章41
(三)唐宋古文43
(四)唐宋古文的流派52
(五)古文诸体与唐宋八家63
(六)唐宋八家文的选集64
二、《唐宋八大家文读本》的形成67
(一)序67
(二)朱子、王阳明的文章论68
(三)唐宋古文与明清古文70
(四)明代的文学流派与唐宋派70
(五)明代的八大家文及茅坤72
(六)茅坤、沈德潜的周围76
(七)《读本》的作用77
(八)《读本》的形成79
(九)《读本》的现代意义80
第三章 明(诗)文及其展开82
一、王阳明诗文在明清的评价82
(一)序82
(二)三变之说82
(三)文论84
(四)诗文之达成86
(五)现代的评价88
(六)明代唐宋派的评价89
(七)兵法家的评价92
(八)沈德潜、袁枚的评价93
(九)桐城派、梁启超的评价94
二、归有光的谱系95
(一)有光的知名度95
(二)文章的特色99
(三)他的弟子们103
(四)文集的刊行105
(五)归庄108
(六)在桐城派中的继承110
三、同乡人归有光与王世贞112
(一)围绕昆山、太仓112
(二)苏州文学及其周围115
(三)经济力118
(四)社会状况——倭寇、宦官、道教119
(五)王世贞的折衷论的结果122
(六)王阳明与归有光125
(七)王世贞的归有光观的变迁126
(八)对清代以及对日本的影响128
第四章 清(诗)文及其展开与再生132
一、清的诗文132
(一)总论132
(二)各论134
二、方苞的散文——围绕其形成145
(一)桐城派创始者145
(二)少年时代146
(三)二十岁前后153
(四)义法理论154
(五)《南山集》事件166
三、从戴名世、方苞的交游看桐城派古文的成立170
(一)为了戴名世的评价170
(二)戴名世文学的周围171
(三)文字狱179
(四)戴、方两家的交际181
(五)名世、方苞的共同友人188
(六)两者之文的异同190
(一)序193
四、关于曾国藩193
(二)评价的几点问题194
(三)笃农精神199
(四)桐城派的新阶段200
(五)有用的文章202
(六)文学的达成204
五、曾国藩与俗文学210
(一)序210
(二)俗文学观211
(三)军歌213
(四)容纳范围之扩大217
(五)对尺牍体的重视221
六、梁启超与桐城派222
(一)序222
(二)关于方苞、戴名世225
(三)幼小时的教育与桐城派227
(四)对曾国藩、胡林翼、李鸿章的评价230
(五)围绕友人严复233
(六)再论关于历史家戴名世236
(七)阳湖派古文及其他237
(八)结语239
七、梁启超的“文学”242
(一)多方面的成就242
(二)他的“文学”247
(三)“文”的使命253
八、袁枚的诗文位置255
(一)序255
(二)专与兼256
(三)乾隆的士大夫258
(四)袁枚与姚鼐的古文260
(一)其文章之影响力263
一、启蒙家、宣传家梁启超及其文学——特别关于《新民说》的文章263
第五章 现代的文章263
(二)初期的新文体266
(三)新文体的确立270
二、鲁迅杂文中的罗曼·罗兰272
(一)现代的议论文272
(二)对罗兰的亲近感274
(三)对罗兰的共感与违和感275
(四)杂文中的罗兰279
三、郭沫若论序说284
(一)少年时代——古典诗文与林译285
(二)创造社的结成292
(三)恋爱与革命295
(四)诗人诞生298
后记303
译后记305
热门推荐
- 3600923.html
- 1768105.html
- 1970817.html
- 143822.html
- 1730938.html
- 290164.html
- 3429157.html
- 3842542.html
- 2644652.html
- 2892435.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29429.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146011.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77886.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701339.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356686.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595096.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743485.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664444.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2134.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319055.html